作者:姬囏
关于姬囏时期日全食的相关考证,《竹书纪年》所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确定周懿王元年的依据是《竹书纪年》所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即天亮时分发生日食。
借助速率强大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推算古天象记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对相关时代的日食状况作出详细计算,提出发生“天再旦”的周懿王元年为前926年或前899年。贵州工学院的葛真核算出:前926年或前899年确实发生日全食。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三位科学家的计算结果更为具体:“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的日食,陕西一带可见。而“郑”是今天的陕西华县或凤翔。以此推论,前899年就是周懿王元年。
日全食发生时,当食分大于0.95,食甚发生在日出以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天光渐亮、转暗、再转亮的过程,即“天再旦”现象
虽经数学推算,但缺乏实际验证。1996年7月26日,“懿王元年”专题组报告:1997年3月9日,中国境内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其发生时间在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于是决定多角度观测这次日食,以印证“天再旦”的视觉感受,并使感受得到量化的理论表达。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刘次沅负责此专题研究,为使观测结果能够真正地说明问题,和专题组成员做了缜密的准备工作。
日出时的天光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定量表达,却又必须定量表达。因此,刘次沅专题组首先对22个日出过程作了450次测量,并通过天体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一个可对日出时的日食现象进行数学描述的方法:
日全食发生时,当食分大于0.95,食甚发生在日出以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天光渐亮、转暗、再转亮的过程,即“天再旦”现象。实际观测是否符合上述描述,是“天再旦”是否确为日全食记录的关键。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发生。专题组收到60人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观测结果与结论:“观测结果是: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星星重现;几分钟后,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这一过程证实通过理论研究得出的天光视亮度变化曲线,与实际观测的感觉一致,印证‘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所以,可以确定公元前899年为懿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