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弘
后人及史籍对李弘发出评价,且评价颇高
唐高宗李治:“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贺,肃敬著于三朝;中寝问安,
仁孝闻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昔周文至爱,遂延庆于九龄;朕之不慈,遽永诀于千古。天性之重,追怀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
《旧唐书》:“弘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
《孝敬皇帝挽歌》(唐朝刘祎之):“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一随仙骥远,霜雪愁阴生。”
李弘之墓为唐恭陵,位于河南偃师,与其妃裴氏之墓同于陵园正中央
唐恭陵是初唐“号墓为陵”规制下一处完整实例。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孝敬皇帝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哀皇后裴氏(李弘太子妃,裴居道之女),俗称娘娘冢。
两冢位置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两冢都呈长方覆斗形,现存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顶部东西46米,南北50米,残高22米。陵冢封土为高粘度红褐色生土夯筑而成,坚硬密实,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其高度仍仅损失5米。皇后冢距太子冢约50米,底部方锥形,长宽50米,上半部呈圆形,残高13米。恭陵四周本夯筑围墙,每面围墙中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筑双阙,四隅角筑角楼。如今围墙已不复存在,四隅角楼遗址残存,门外双阙之南设有御道,其两侧列置大型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