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叔华
《梦里心声》与《柳惠英》非凌叔华的作品,却在以她的署名销售
长期以来,香港和南洋书市流传着署名"凌叔华"的长篇小说《梦里心声》和短篇小说集《柳惠英》,在一些工具书和评论家的文章里(包括我们编的《中国文学家辞典》征求意见稿在内),也都把这两本书列在她的名下。1981年5月16日,凌叔华在北京写给我的信中声明说:"《梦里心声》及《柳惠英》二书,均非我的作品。约十年前,我在《南洋商报》声明过一次:非我所作。(当时南洋大学学生寄我一册,问是否拙作)此二书的内容不详,故我不负责任。不料十年之后,二书仍在香港、南洋发售。我也管不得许多,因香港等未加入国际出版法机构,故可以横行无忌,作家也只好忍气吞声吧!(这真是"无本生利的生意",令人敢怒而不敢言!万一内容卑鄙无聊,也只好忍受,版税一文不给还是小事。)实在是哭笑不得,你看有何办法!"后来有幸在北京华侨饭店一晤,她又特别强调那两本书不是她的作品。
凌叔华与冰心二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有着真诚的交往
这是一封19年前,远在英伦的凌叔华写给冰心的一封信,信中流露出她漂泊异国他乡的晚年心境。今略加说明首次披露全信,也是对14年前的5月,凌叔华寂然离去的一份纪念。--作者题记
凌叔华和谢冰心同为1900年生人,五四新文学的女作家,燕京大学的同学。在她们漫长的一生中,有着很真诚的交往。1947年凌叔华随丈夫定居英伦之后(陈源出任中国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常任代表),便一直在海外漂泊;冰心1946年随吴文藻到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几经波折回到了祖国。七八十年代,凌叔华多次回国观光,重新与冰心取得了联系,开始了她们晚年落日馀晖般的友情。
凌叔华漂泊海外,期间曾有过风光,甚至有过辉煌,比如曾经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她的画展,她的天才绘画在有着文艺复兴传统的欧洲显示出绚丽的色彩,再比如,50年代初曾由英国荷盖斯出版社出版过她在吴尔芙的鼓励下写作的自传《古歌集》(AncientMelodies傅光明译为《古韵》),曾成了当年英国的畅销书,并译成法、德、俄、瑞典等文字出版。但是,渐入老境的凌叔华,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现,原来她的朋友、她的文化、她的心灵之乡都不在这里,她有多少话需要诉说,有多少的时间需要打发,有多少的事情想要做而又不能,独处异国他乡所造成的孤岛般的苦恼与烦闷的情绪,随着暮年的走近而蔓延,并且越来越是强烈。而陪伴她的是(陈源先生于1970年3月谢世),位于伦敦亚当森街十四号四层小楼空旷的寓所,阴暗的客厅,客厅中清一色古旧中式陈设、字画、古玩,以及由此寄托的故国旧情的怀想。凌叔华这封写给冰心的信,便是表达了她晚年的这种心境。